要上小學了還不會注音符號
•
3 min read
有些人很清楚自己做了什麼,但無法接受別人的指點,會輕易的把提醒和指責上升到人格否定,這不是究責文化的問題,這是教育問題。
帶團隊的那陣子,新人常在犯錯後有一些反射性的行為,就好像某種心理防衛機制被觸發。明明只是一些普通的失誤,被前輩提醒時卻總是急著解釋,某種認知產生了衝突,進而產生了些負面情緒。
其實他們心裡都知道自己搞砸了,只是那種被當面指出錯誤的感覺,讓人本能地想保護自己或者迴避問題。
想想我們從小的成長環境,好像就是這樣。考試成績不好,老師在全班面前唸名字;在家打破東西,父母不耐的碎念。我們被訓練成對犯錯極度敏感,長大後聽到指責,身體會自動啟動防禦模式,這是一面盾。
成為爸爸之前,我就看了很多關於教育的議題和影片,有個我印象很深的是有個小孩打破了媽媽最心愛的花瓶,爸爸只是平靜的確認小孩沒有受傷,請他描述發生了什麼事情,並且問他該怎麼辦呢?最後兩個人討論出,去商店再買一個花瓶跟一束花,在媽媽回家後告訴她發生了什麼,希望這些能讓媽媽不要那麼難過。
我看到了另一面盾,那一面能夠成熟地、積極地面對錯誤,用正面積極的方式去保護自己的情緒。這也是我常跟我的老婆說,我不知道什麼才是一個好父親的定義,但我知道我的孩子會想要那樣的爸爸。
職場上我沒法改變人們的過去經歷,我只能不斷安撫和宣導,用時間來證明沒人會究責你的失誤,我們在追究的是當時是什麼樣的「環境」導致人判斷錯誤。
即便如此,要讓一個成年人重新信任、放下多年來築起的防護盾,需要的時間遠比我想像的還要長。即便如此,還是努力的希望團隊成員都能有所得。
突然覺得,領導與教育似乎沒有那麼大的區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