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en-engineers-become-outsourcing-translators

用外包解決團隊問題,用工程師當翻譯機

產品規格討論三個月,老闆不解決內部問題卻找外包「加速」。工程師變翻譯機,外包盲目實作,內部停擺救火。把軟體開發當製造業,用外包解決管理問題,只會創造更多問題。

產品開發三個月了,還在討論規格。 老闆急了,但不是去解決團隊問題,而是決定把部分功能外包,美其名曰「加速開發」。

當時我在案發現場

PM忙著跟老闆爭論產品方向,或一起瞎猜市場需求,總之就是敲不定產品走向。

工程師被要求寫規格書給外包團隊,花大量時間處理非專業領域的事務,還要參與會議解釋UI流程,導致自己的開發進度停擺。

外包團隊即使具備完整的系統設計能力,沒有全局視野也只能盲目實作。

然而需求像隕石般隨機砸下,沒人知道下一個會落在哪。最終還是得回到內部開發團隊救火,進入下一個混亂循環。

外表與現實的差異

表面上看,外包導入應該能加速開發進度。 但真相是溝通成本快速上升,外包團隊在猜測他們看不到的需求全貌,內部團隊需要處理他們沒參與的外部開發成果。 如果再加上規格持續變動、決策沒人敢做、需求沒想清楚等內部問題,這不是加速,而是製造更多混亂。

更嚴重的問題是資源錯置。 工程師在寫他不擅長的對外文件,參與一堆沒有決策權的會議,本職工作受到嚴重影響。接著這種錯置逐漸擴散,整個內部團隊都在做「翻譯機」的工作,團隊效率反而下降。

根本的認知錯誤

這種偏好外包的思維模式有個致命問題:把軟體開發當成製造業。

有些決策者以為軟體開發像組裝線,人多手多就能加速。但軟體開發更像寫作,不會因為小說寫太慢就找五個寫手各寫一章。

軟體開發的特殊性在於需要深度理解產品脈絡、掌握技術債務狀況、清楚商業邏輯的連貫性。這些都需要時間累積,無法透過簡單的人力投入來解決。

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經歷

這些年的接案,到加入新創團隊的經歷中,最常見的就是這種「外包救急」的場景。 比較諷刺的是,最後收拾爛攤子的,往往是那些一開始就預見會出事的內部團隊成員。

其實,真正有效的解法不是找更多人手,而是讓內部團隊深度理解產品價值、掌握技術全貌、建立清晰的決策流程。在維持核心價值不變的前提下,適度授權讓團隊發揮專業能力。

你說,難道外包沒有任何優點?

不是的,外包非常善於處理與你核心業務無關的事情,那些你不需要過於執著或者會讓你分心的事務。又或者是需要特定的技術支援,而目前的團隊尚未具有。 這樣,你才能保證核心價值的同時,又能加速你的產品進展。

診斷問題的重要性

當問題發生時,需要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,而不是僅從結果推測原因。很容易倒果為因,解決錯誤的問題。 這也是為什麼問題診斷比直接找解決方案更重要。

真正該問的問題是:當看到進度緩慢時,團隊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
我有三個常用的思考:

  1. 決策流程:需求變更是因為市場反饋,還是內部決策不明確導致變化?
  2. 資源配置:核心人員是否被非核心工作占用時間?
  3. 溝通成本:團隊是在解決技術問題,還是在處理協調問題?

當組織面臨開發進度壓力時,第一反應是分析內部流程,還是尋求外部資源? 這個選擇往往透露了決策者對問題本質的理解程度。 而問題診斷永遠應該發生在解決方案之前。否則,再完美的執行也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。

同場加映:優質外包的判斷標準

優質的外包夥伴跟聘僱員工一樣,會先花時間理解問題本質或者團隊內狀況的,而不是急著報價或爭取加入。 他們知道,診斷對了問題才是真正的價值;診斷錯了,只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飄越遠。


你還見過類似的資源錯置情況嗎? 什麼樣的診斷方法幫助你找到真正的問題根源?

不是給答案,而是重新定義問題

深度診斷新創失敗、技術決策、管理真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