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需要加強溝通。」 當這句話經常出現在會議中,這往往意味著組織正面臨決策真空的問題。
一個熟悉的循環
每次專案出狀況,主管很常說一句話:「我們的溝通出了問題。」 資訊不同步、大家沒共識,解法永遠是開更多會。Daily standup、週會、臨時sync。會議從每週三,變成每天都有,但問題一個都沒解決。
為什麼?因為問題根本不是溝通,而是有人在用「溝通」逃避應該做的事:決策。
無限循環的會議現象
這種會議通常有個固定模式:開了一小時,只聽得到主管天馬行空的理想,沒有提出實際落地的方案。最後反過來要團隊提案,結果只換來一輪批評:思考不夠、沒考慮到產品目標。 當有人追問具體方向,這類主管往往講不出來,只能繼續重複那些抽象的理念。
於是循環不斷重演:更多討論、更多批評,卻沒有實際進展。 當團隊質疑是否在原地踏步時,還能被美化成「充分溝通」。
真相是什麼?
這類主管不做決定,卻把壓力轉嫁給團隊。 提案後的批評看似指導,實際上只是卸責的手段。出事了怪執行者,成功了就說「這是培養過程」。
「溝通」變成了完美的責任分散機制。
最可怕的是,這類主管通常真心相信問題出在溝通。他們不是在欺騙團隊,而是真的不明白決策層的核心工作是什麼。他們以為開會就是管理,討論就是決策,形成一種「有共識就不用負責」的錯覺。
系統性的傳染效應
這個問題會像病毒一樣往下蔓延,最後整個決策鏈都會被感染。 PM開始用「我們之後討論看看」來推卸產品設計責任;技術主管說「我們討論看看怎麼實作比較有彈性」來避免架構決策。
最終,執行層的人沒有任何權力決定任何事,只能永遠在猜測上級意思,成為沒有決策權的執行機器。
來自我整個職涯的觀察
從接案旁觀者到親身經歷,見過的團隊失敗模式很多種。 最諷刺的無非是那些「溝通很好」的團隊:每天開會、資訊透明、氣氛融洽,最後一起沉船。 為什麼?因為船上沒有船長,只有一群人不斷討論該往哪裡開。
診斷真假溝通問題 下次當「加強溝通」這句話出現時,可以用這個簡單的檢驗方式:
- 決策檢驗:溝通後,有沒有明確的、能執行的決策出現?
- 回饋檢驗:執行後的回饋,是建設性建議,還是純粹批評?
如果答案都不理想,那問題不是溝通,而是決策能力和責任承擔。
更深層的思考
為什麼這種「溝通逃避」模式這麼普遍? 因為做決策需要承擔風險,而討論感覺很安全。 討論可以展現參與感,可以收集意見,可以表現民主,但不用承擔決策錯誤的後果。
然而,真正的溝通是為了傳達決策和收集執行反饋,不是為了替代決策。 當溝通變成決策的替代品時,組織就會陷入討論無窮迴圈。
當組織把「充分討論」當成決策品質的保證時,實際上是在用集體責任來稀釋個人責任。 結果就是大家都要決策,等於沒人負責。
面對這種決策模式,值得重新評估這個組織環境是否適合個人發展。 因為在一艘沒有船長的船上,再努力划槳也很難到達目的地。
這種「溝通替代決策」的現象在你的經驗中常見嗎?你觀察到哪些有效的決策模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