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vp-is-not-feature-slicing

當MVP變成功能分期付款

當PM說要做MVP,卻只是把功能分類排序,這其實是功能分期付款而非產品驗證。真正的MVP應該驗證核心價值假設,而不是安全地切割功能清單。

這是我的親身經歷。

故事從一位「經驗豐富」的PM開始。他到職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老闆的功能清單分成Phase 1、Phase 2 ......,美其名叫「MVP」。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功能,或者這個功能要解決什麼問題時,往往只會說「這是老闆要的」。

PM的邏輯很簡單:相似的競品有這功能,所以我們也要有。結果是花了三個月做登入系統,團隊卻不知道產品要提供什麼核心價值。

為什麼這種情況這麼普遍?

這種「分期付款式」的開發模式在新創圈層出不窮。許多團隊相信他們在做MVP,但連什麼是該提供的基本價值都難以定義。 更麻煩的是,這會影響整個團隊心態,大家開始用「這是MVP版本」來合理化粗糙的產出。

接觸過多個團隊後發現,很多會議討論的「MVP規劃」,實際上只是在排工作優先順序。 我曾經參與過的一個案例,團隊一年燒掉幾百萬,最後只做出一個串接各種API的基礎網站。 最諷刺的是,後來在Github上發現幾乎一模一樣的開源專案。

背後的真實原因

「功能切割」很安全。 進度看起來有在推進,報告可以按時繳交,成本控制也有在做。 但這樣的結果是,市場驗證成本越來越高,因為團隊把大量時間花在被切割出來的功能清單上。

這裡有個關鍵問題:當你的開發流程變成功能分期付款時,團隊失去了快速試錯和學習的能力。每個功能都變成「必須完成的任務」,而不是「需要驗證的假設」。

真正的MVP應該具備什麼?

真正的MVP需要有明確的核心價值假設,所有的開發計畫都圍繞著驗證這個假設來設計。 換句話說,團隊成員應該能隨時回答:「這次的改動要驗證什麼假設?會提供什麼價值給使用者?」

診斷你的MVP是否走偏的三個問題:

  • 團隊能清楚說出要驗證的核心價值假設嗎?
  • 對目標用戶的描述是具體的,還是想像的?
  • 如果這個假設被證明是錯的,團隊有勇氣重新開始嗎?

如果答案是模糊的,那很可能還在做功能分期付款,而不是真正的產品驗證。

值得深思的地方

真正的MVP可能會失敗。

這需要團隊承認錯誤、理解錯誤,並重新開始的勇氣。但這種失敗是有價值的,因為它能快速告訴你什麼方向是錯的。 相反地,功能分期付款式的開發很少會「失敗」,但也很少會成功。它只會讓你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很穩,直到錢燒完才發現走錯了方向。

這種現象為什麼會持續存在? 因為它給了所有人一種「我們在做正確的事」的錯覺。 PM有進度可以報告,工程師有明確的任務可以執行,老闆看到產品在「成長」。 但市場不會因為你的功能完不完整就買單。市場只關心你幫我解決了什麼問題。


你在團隊中觀察到類似的模式嗎?或者你有其他避免這種陷阱的方法?歡迎分享你的經驗。

不是給答案,而是重新定義問題

深度診斷新創失敗、技術決策、管理真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