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並非不承認犯錯,只是不接受指責
•
2 min read
別讓焦慮偷走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時光,也別讓學習成為父母的藉口。
昨晚哄女兒睡覺後,老婆跟我聊起她同事最近的煩惱。那位媽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到處打聽哪裡有好的家教老師,原因是她家小孩要上小學了,注音符號還不太會。
現在連上小學都要先修了嗎?
老婆的同事抱怨說公幼都不教注音,這讓我有點意外。就我了解,公幼確實不會要求孩子拿筆寫注音作業,但老師會透過唱歌、遊戲、說故事的方式,讓孩子自然而然接觸注音符號。
說真的,為什麼把教育的責任全部丟給學校?
我女兒現在還小,但我們已經開始買注音繪本了。市面上有超多設計精美的童書,把注音符號藏在有趣的故事裡。每天晚上的親子時光,我們一起翻書、一起念故事。她會好奇地指著那些符號問:「爸爸,這是什麼?」這不也是學習嗎?
很多家長都被「先修」這兩個字綁架了。總覺得提前學會下個階段的東西,孩子就能輕鬆一點。但我想問:如果每個階段都在學下個階段的東西,那現在該學的呢?
五、六歲的孩子,應該學的不只是注音符號。他們需要學習怎麼跟同學相處、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、怎麼面對失敗。如果把時間都拿去「上課」,這些生活技能要什麼時候學?
更重要的是,當孩子遇到困難時,我們有沒有陪在他們身邊?有沒有教他們怎麼調整心態、繼續努力?這些才是父母該做的事,而不是把孩子丟給補習班就覺得盡了責任。
我懂那些家長的焦慮,真的。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會了,自己家的還不會,心裡當然著急。但這種焦慮,不該變成孩子的壓力。
與其急著找補習班,不如想想:我每天花多少時間陪孩子?我有沒有營造一個讓孩子愛上學習的環境?家裡有沒有適合的書籍?親子共讀的時間夠不夠?
時間是最公平的資源。你把時間花在哪裡,成果就會在哪裡。當個好爸媽,真正參與他們的成長。這件事,沒有任何人能代替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