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創辦人不該是演員
「說是要討論,實際上只要聽話」的工作環境,真的會讓人覺得很疲憊。有時候,誠實的專制反而比虛偽的民主來得輕鬆一些,至少你知道規則是什麼。
「說是要討論,實際上只要聽話」的工作環境,真的會讓人覺得很疲憊。有時候,誠實的專制反而比虛偽的民主來得輕鬆一些,至少你知道規則是什麼。
假討論之名
從加入這間新創後,就常常聽到老闆這麼說:我希望大家都能挑戰我的想法、你們要提出自己的想法、要溝通、要討論。聽起來很棒對吧?一個開明的領導者,願意接受不同聲音。
但現實卻是另一回事。
入職後的某個產品會議上,我針對新功能的技術可行性提出疑慮。話還沒說完,老闆開始搶話。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,只是不斷重複解釋自己的願景,一小時後,他把「你沒聽懂我的意思」當成結論。
這是這裡的遊戲規則。
荒謬的三角形輪胎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規格會議,老闆提出了一個「革命性」的功能構想,這功能的荒謬程度,就像開車進車廠要求更換一個三角形的輪胎。
技術團隊輪流解釋為什麼這在技術上不可行,PM無法推理使用者該怎麼使用這功能,會議室裡瀰漫著尷尬的氣氛。結果?老闆再次重複他的願景,表示你們缺乏產品思維,要求大家跳出框架思考。會議的結論是:全力執行這個方案。
責任的魔術轉移
為了那個三角形輪胎,整個公司來來回回的激烈討論,工程部試圖在物理定律的夾縫中找出解法,而CTO在「抽換概念」跟「無視部分需求」的規格路上越走越遠,最後交了個半成品。老闆看了五分鐘後下了結論:「這不是我要的東西。」
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事。整個結論導向到工程師做不出來,老闆開始要求工程師要「更主動」:工程師應該要有產品思維、要提出設計給PM參考、要介紹專案的底層實作......
等等,所以現在工程師不只要寫程式,還要兼任產品經理、專案管理、和技術傳教士?
當大家都成為了演員
業務出身的老闆開始在全員會議上分享他對「優秀工程師」的見解。他說好的工程師應該要有產品思維、要溝通、要講白話文。
主要工程師們開始一個個離職。留下來的人學會了新的生存技能:在會議上熱烈「討論」,然後私下想辦法應付不合理的需求。大家都成了演員,演著一齣名為「開放創新」的鬧劇。
準備好你的演技,這裡需要的不是你的想法,而是你的掌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