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真話會被貼標籤嗎?

問題不是我們不會溝通,而是這個環境獎勵了表面的和諧,卻懲罰了直接的真實。

說真話會被貼標籤嗎?
Photo by Gama. Films / Unsplash

那次產品規劃會議上,PM 興奮地介紹新功能的時程:「這個功能應該兩週就能做好對吧?」我直接回答:「這個沒辦法,因為跟原先設計有衝突,需要重新調整系統結構,可能需要四週左右。」

散會後,主管說:「你說話太直了,會讓人覺得你很難配合。」

後來,我換了一種說法,刻意用一些包裝過的用詞,例如:這個功能很有挑戰性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在品質和時程間找到平衡。是的,我的溝通能力被誇獎了。至於其他技術問題?時程風險?還是一樣的,畢竟改變只是那句話。

問題反而更難被解決了。

以前我直接提出問題,雖然氣氛會尷尬,但至少能精準定位出問題在哪裡,也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現在真正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,在這些溫和的表達中被稀釋掉了。

我發現我們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循環:越會「包裝」問題的人,越被認為溝通能力好,但團隊內累積的問題越來越多了。整個團隊花在溝通的時間越來越長,老闆卻要求增加會議用來溝通。

現在每次有技術風險時,我都在想:我該說真話被貼上「不好配合」的標籤,還是說好聽話然後看著問題惡化?不是我們不會溝通,而是這個環境獎勵了表面的和諧,卻懲罰了直接的真實。